研究生院主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主干学位点导师风采
中药学、药学
发布时间: 2020-09-23 浏览次数: 14503
学科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药学学科是中药学“双一流”建设学科群的主要支撑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中药学与药学学科的发展带动了我校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化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招生方向。中药学有中药资源保障与利用、中药炮制与智能制造、中药化学与合成生物学、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与靶点、现代中药与创新药物研发。药学有天然活性成分结构修饰、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生物药剂学、药物药效机制与毒理、药物分析和代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师资队伍。学科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万人计划”2人、国家优青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1人、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3人、岐黄学者1人、江苏省杰青2人、青年拔尖教授1人; 3名学者入选Elsevier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科研实力。学科拥有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中药品质与效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药功效物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五年,主持1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大、重点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课题。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6篇(IF≥10.0)。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得临床批件12项和药品注册批件1项。



胡刚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兼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药天然产物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SCI刊物CNS Neurosci Ther副主编、Clinc Exp Physiol PharmacolActa Pharmacol Sin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与神经药理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发表SCI论文30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

招生专业:药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神经精神药理学、分子药理学方向)

邮箱:ghu@njucm.edu.cn


谭仁祥 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药品质与效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主任。曾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瑞士洛桑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进修。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学基金,并连获两次滚动支持。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微生物等来源的新型药源分子发现与优化研究。已发表SCI论文400多篇,并被他引逾万次。主编《植物成分分析》《植物成分功能》《功能海洋生物分子-发现与应用》《甾体化学》等4部专著。完成专利27件。获英国皇家化学会奖(2007,亚洲迄今仅此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第一完成人)、教育部一等奖两项(200705,均为第一完成人)招生专业:中药化学与分析。

邮箱rxtan@nju.edu.cn


段金廒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歧黄学者”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原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现任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药资源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中药配伍关系及其规律性发现的科技创新及学科建设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近年来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

招生专业:中药资源与鉴定、中药化学与分析。
邮箱:
duanja@163.com


胡立宏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副校长、江苏省中药功效物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基于中药量丰成分和老药的药物发现研究,领衔的量丰天然产物应用基础研究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双创团队和双创人才;基于舒尼替尼结构设计、开发的新型FLT3抑制剂XY0206已完成I期临床研究。已在Angew. Chem. Int. Ed.JMC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27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二等奖。
招生专业:药物化学、药理学。

邮箱:lhhu@njucm.edu.cn


麻彤辉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杂志编委。目前主要从事细胞膜水通道蛋白在水盐代谢、糖脂代谢及氧化应激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和天然产物高通量筛选工作。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美国囊性纤维化基金会新药发现专项课题及中药企业横向课题等。撰写论文被SCI收录120余篇,被SCI源期刊引用13000余次。2015-2019年连续入选ELSVIER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医学)。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授权国际和国内专利4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招生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学(专硕)。

邮箱:tonghuima@dlmedu.edu.cn


沈旭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江苏省退行性疾病药靶与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药物药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5项。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9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德标-CCRF中国奖一等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目前担任“微生物与感染”杂志常务编委以及Acta Pharmcol SinPPAR Research等学术杂志编委。

招生专业:药理学、药学(专硕)。
邮箱:
xshen@njucm.edu.cn


肖伟 研究员,博导,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成药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在中药新药创制和制药工程技术领域潜心研究30余年,为我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担任“973”首席科学家,承担重大新药创制等项目13项;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206件,其中国际专利31件;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8篇,其中SCI 57篇;主编专著2部;主持制订《中国药典》标准9个。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1、2)、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均排名第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学发展奖、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
招生专业:中药药剂学。
邮箱:
kyyyxmb@163.com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药资源活性物质挖掘与药理研究方向:采用多学科手段从传统中药(植物药和动物药)中识别功能分子,建立天然产物小分子和多肽资源库,揭示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发创新药物(以肿瘤,疼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为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级项目8项。在Nature Mater, JAMA Oncol, Nature Chem Biol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篇,部分文章获Faculty of 1000the Scientist等正面评价。申请PCT专利,美国专利和中国专利26个,在研新药2个。获首届屠呦呦中药创新。

招生专业:中药药理学。
邮箱:
cao_peng@njucm.edu.com


杨烨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六大人才高峰”A类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暨“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整合医学教育分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恶性肿瘤药理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发表SCI论文逾5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招生专业:药理学,药学(专硕)。
邮箱:
yangye876@sina.com

柳忠全 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兰州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随后在牛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访学,2009年任职于兰州大学,2014年受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全职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主要从事药物合成和绿色化学研究,迄今已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Chem.Soc.Rev.; Angew.Chem.Int.Ed.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6.0的论文30篇; H因子24;累计影响因子>300,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0,引用次数>2000次,5篇论文引用过百,其中一文(Org. Lett. 2014, 16, 382)入选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招生专业:药物化学。
邮箱
liuzq@njucm.edu.cn

张毅楠 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然活性化合物合成与靶标发现。获得国自然、江苏省高校等科研项目资助江苏双创团队项目支持;在国际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旗舰期刊JACSAngewChem SciCell Chem Biol等,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58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300,总引用次数1500余次,H-index20;以共同发明人获得美国授权专利3项,申请美国专利2项;担任药学院药学一级学位点召集人,院学术、教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有机化学》本科课程教学团队、《药学研究导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

招生专业:药物化学药理学

邮箱:yinanzhang@njucm.edu.cn


 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药学哲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科研)。2001-2011年,先后任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副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员;2011-2016年,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访问)高级研究员、研究助理教授;2016年受聘江苏省特聘教授、入职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主要从事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资源化学及资源循环利用研究。研究对象包括中药及非洲特有药用植物。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中药现代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一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

招生专业:中药资源与鉴定学、中药化学与分析学。

邮箱:mingzhao@njucm.edu.cn


陆兔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工程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饮片标准专家,国家中药标准化指导组专家,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学》“金课”负责人,全国高等学校中药资源及中药制药专业规划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委会副主任、经典名方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西省“千人计划”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与制剂系主任等。主要从事中药质量及饮片炮制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行业重大专项及科技支撑计划等20余项,《中国药典》标准25项,新药项目15项;主编或副主编教材专著11部,发表论文400余篇,SCI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获授权专利12项。

招生专业:中药炮制学。
邮箱:
lutuling2005@126.com


志鹏 教授,博士生导师,A类校特聘教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后备带头人)、江苏省“第四届中医药优秀青年之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等人才计划,并应邀担任江苏省新药注册核查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智能化递释系统研究及中药活性物质减毒增效的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在Nanoletter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6篇;申请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招生专业:药剂学、中药药剂学。

邮箱:czpcpu@sina.com



王东辉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兰州大学学士,美国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化学硕士、美国斯卡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化学系博士。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2014年就职于美国Abide Therapeutic Inc.从事无依赖性止痛药的新药研发。2014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2020年全职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长期从事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化学、以及高效催化化学的研究,迄今已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 Science, J. Am. Chem. Soc., ACS Catalysis, Angew. Chem., Int. Ed., Org.Lett. 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累计引用次数愈5000次。
招生专业:药剂学。
邮箱:
dhwang@sioc.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中药学院)

陈凯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士。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创新重大专项、上海市科技攻关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并两次被科技部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迄今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内外多项奖励,包括法国生物物理化学奖尼纳舒可伦奖、何梁利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巿科技精英荣誉等。研究方向:1. 药物设计方法发展针对药物发现相关重要问题,系统发展药物设计方法,开展药物设计研究。针对酪氨酸激酶β分泌酶和PPAR等重要靶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2. 药物成药性预测方法发展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组合化学集中库设计,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预测以及EGFR酪氨酸激酶等靶标抑制剂的药物设计等研究工作。

招生方向:中药学、药学(药物化学和创新药物研究方向)

邮箱:kxchen@simm.ac.cn


丁健 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2004-2013)。兼任中国药学会和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浦东新区科协主席。长期致力于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个性化研究,主要聚焦蛋白激酶、表观遗传、肿瘤免疫等方向。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12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多个进入临床II-III期研究,其中6个正在美国进行临床研究;多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研究。聚焦抗肿瘤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耐药机制研究,发现了十余个分子靶向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及多个联合用药方案。在CellCancer CellCell ResNature CommunHepatologyCancer ResClin Cancer Res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30余篇,申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8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奖项十余项。

招生方向:中药学(药理学方向)。

邮箱jding@simm.ac.cn

岳建民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士,研究组长。迄今已在 Chem. Rev.J. Am. Chem. Soc.Cell. Res.Org. Lett.J. Med. Chem.J. Org. Chem.以及J. Nat. Prod.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参加编辑专著多部。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0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8年获上海药学科技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个人奖;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奖。研究方向:1、基于药用植物新颖结构天然活性物质的发现、结构和功能研究;2、重要活性天然化合物合成、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3、药物先导结构和药物候选的发现,以及新药开发研究。代表性论文:1. J Am Chem Soc. 2019141 6812-6816. 2.J Am Chem Soc. 2018; 140: 2485-2492. 3.J Am Chem Soc. 2015; 137: 138-141. 4.J Am Chem Soc. 2014; 136: 7631-7633.

招生方向:中药学、药学。

邮箱:jmyue@simm.ac.cn

蒋华良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士,研究组长。目前担任J. Med. Chem.副主编和其他5种国际学刊的编委。长期致力于药学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通过生物学、化学和计算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开展了原创药物研究新策略与新方法、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药物靶标调控机制等研究。迄今在国际学刊上发表了通讯作者论文200余篇、综述12篇;合编专著24本,译著2本;被他引2万余次。申请专利160项,已授权68项,实现成果转让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研究方向:1. 理论计算和数据驱动的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新方法、新技术发展。2. 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创新药物研发。

招生方向:中药学、药学。

邮箱:hljiang@simm.ac.cn

李佳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已发现数百个新活性化合物,2个候选新药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15个候选新药已进入系统临床前研究。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65项,申请66项。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文章170余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200,总引用5300多次,h因子为36。研究方向:1.创新药物发现及评价研究 2.药物作用机制和新靶点研究 3.细胞识别和细胞命运调控化学生物学研究 。代表性论文:J Mol Cell Biol 2018, 10(1):2-17. Nat Commun. 2017, 8(1):987. Adv Mater. 2016, 28(42):9356-9363.

招生方向:中药学、药学。

邮箱:jli@simm.ac.cn


柳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获得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和药物设计研究,构建和发展了“基于有机合成新方法的药物发现”新药研究技术体系。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文章286篇,总影响因子达1311.8。申请专利58项,获得发明专利证书27项,实现技术转让5项,完成了2个1.1类创新药物的临床申报并获得临床批件,参与11本专著的编写。研究方向:1.针对重大疾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老年痴呆、肿瘤等)的创新药物研究,2.发展高效的合成方法学构建类药性(手性)杂环化合物库。
招生方向:中药学、药学。
邮箱:hliu@simm.ac.cn

耿美玉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抗阿尔茨海默病(AD)和抗肿瘤的药物研发及生物标志物研究。领衔研制的国际首个多靶抗AD新药GV-971于2019年11月2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上市,并同步启动美国FDA注册临床研究。作为主要发明者研发了10余个抗肿瘤候选新药,7个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其中4个同时在美国进行临床研究),另有1个获得临床试验通知书;并同步研发了疗效或毒性监控标志物。在Cell、Cancer Cell、Cell Res、Hepatology、Nature Commun、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等杂志发表论文240余篇;获国内外申请/授权专利近200项。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奖项,入选科技盛典2018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招生方向:中药学(药理学方向)。
邮箱:mygeng@simm.ac.cn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电话:025-85811028 传真:025-85816077
Copyright © 2005-2022 南京中医药大学 苏ICP备11032525号-1
技术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管理与信息化办公室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