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主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主干学位点导师风采
中西医结合
发布时间: 2020-09-23 浏览次数: 7984
学科简介。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创建于1954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学科最早的发源地之一。1983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1986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博士点;1998年获批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博士点;2003年获批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学科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科进入A类。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依托于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依托于各附属医院,及附属的4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
招生方向。本学科主要设置四个方向:中西医结合重要基础理论的挖掘与研究,优化与整合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诊疗体系,中西医结合防治优势病种的新药创制,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和平台的建立与应用。
师资力量。学科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结构和梯队合理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第七届国务院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获中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8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4人。
科研实力。学科致力于以当代先进技术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深度挖掘中西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在脾虚证本质、脾脑相关证病结合、胃癌舌苔形成机制、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干预方案、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肝郁疏肝相关精神疾病情志障碍、恶性肿瘤防治以及相关方剂代表性功效物质精确快速揭示、质量标准与药动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完备的理论研究体系,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战丽彬,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国务院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脾藏象理论及其应用的现代生物学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科研成果曾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副主编《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中医基础理论专论》等学术著作及教材17部。现主持在研科研课题3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肠道菌群“从脾论治”疾病易感痰湿体质的中医治未病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阴虚证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招生专业:中西医结合基础。
联系邮箱:zlbnj@njucm.edu.cn
刘沈林,男,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原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全国名中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全国第四、五、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会长,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理论研究“973”项目中医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脾胃病)重点病种胃癌研究负责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江苏省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高级卫技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医组组长。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在脾胃病及中医消化系肿瘤方面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曾师从于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两次公派赴日医学研修。主持国家重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部省级课题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主编专著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曾先后获全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中国医师奖、江苏省十大医德标兵和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招生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内科中西医临床研究)。
联系邮箱:LSL86618555@sina.com
黄熙,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从事中医肝藏象相关疾病、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中药药理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抑郁共病(冠心病或胃肠失调与抑郁症共病)作用机理、方剂作用机理、方剂药学。创新点包括提出证明证治药动学假说;首次阐明代表方剂疗效的药效成分;首次提出/验证疏肝-抗抑郁促动力假说与应激-脑肠轴紊乱的脑肠共享调节分子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约200余篇,含中医药SCI论文44篇。获得国内外他引引文约近1000篇次。
招生专业:中西医结合基础。
联系邮箱:tcmhuangx59@163.com                     
陈晓虎,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区域诊疗中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 现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双心疾病专业学组组长)、江苏省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系统接受中西医教育,在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衰等领域进行系列研究。主要学术思想:1、病证结合,双重诊断;2、衷中参西,探求新径;3、形神合一,双心同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省部级、厅局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文章20余篇,专著10余部,主持制定多项国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标准,指南共识。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招生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联系邮箱:chenxhdoctor@126.com                     
孙志广,男,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中联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师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984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1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西医消化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6年9月~1998年8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课题资助。曾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首届优秀青年中医药工作者称号先后入选江苏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习惯性便秘及肝硬化、消化道肿瘤术后等消化系统疾病。
招生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联系邮箱:zhiguangsun@sina.com          
朱清毅,1971年生,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科副主任,江苏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泌尿系肿瘤临床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医院微创外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泌尿系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泌尿系疾病的微创治疗,尤其是单孔腹腔镜技术。荣获江苏“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卫生拔尖人才”、 “六大人才高峰”。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科教强卫医学重点人才项目1项、江苏省333第二层次人才基金1项、第三层次人才基金1项、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20余篇。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微创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泌尿外科分会微创学组副组长、南京市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编委、《中华男科学杂志》编委、《罕少疾病》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审稿专家。
近五年来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招生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泌尿外科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联系邮箱:zhuqy1971@126.com          
徐新荣,男,1986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1991年获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眼科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南京中医药大学眼科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医学院眼科药理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眼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南京市高层次留回国人员。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目前在研2018年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1项(项目编号:BE2018757)。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眼底病研究,重点是AMD 的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2005 年至今共主持8项AMD 相关研究课题,共发表论文16 篇,其中SCI 论文4篇。
招生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眼科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联系邮箱:xinrong_xu@aliyun.com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电话:025-85811028 传真:025-85816077
Copyright © 2005-2022 南京中医药大学 苏ICP备11032525号-1
技术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管理与信息化办公室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